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产业发展,青岛理工大学“数字桥梁连城乡,同心筑梦渔业兴”乡村振兴实践队(财管232陆斐、会计232王庆枫、财管246胡俊泽、财管232许绍秀、财管245邵然等)于2025年7月15日赴青岛市琅琊镇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依托商科专业优势,创新探索“渔业+文旅+生态+文创+电商”五位一体赋能模式,为当地海洋经济与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图1.团队成员与青岛卓越海洋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的合影
商科赋能,品牌引领,推动渔业多元化发展。团队积极链接社会资源,走访青岛卓越海洋集团有限公司,在集团总工陈世波的专业指导下深入了解对虾育苗的特色养殖技术。同时在当地水产办负责人张凯的带领下,走进田间地头、渔业码头,精准把握渔民们的发展诉求。依托商科的专业优势,团队为琅琊镇精心打造了“琅琊水鲜”品牌,并重点运用电商平台等数字化手段,大力推广当地优质水产品,有效拓宽了销售渠道,切实助力渔民增收。

图2.团队成员集中观察对虾幼苗

图3.团队成员前往洪强渔业码头并访谈调研
文化赋能,文旅融合,点亮渔村文旅新路径。在拥有千年历史的胡家山渔村,团队深入挖掘当地深厚的“渔家文化”底蕴,通过与村党支部及股份经济合作社深入交流,团队成员提出将特色产业资源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建议,得到了合作社社员们的一致认可。通过文化赋能与产业融合,团队探索出一条激活文化资源、拓宽增收渠道、提升村民生活品质的文旅振兴新路径。

图4.团队成员与胡家山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合影

图5.团队成员与合作社负责人进行访谈
生态筑基,绿色发展,共筑海洋生态新家园。在红胡子原生海参牧场,在牧场负责人张燕的引领下,队员们沉浸式观察了万亩海洋牧场。团队成员会计232王庆枫感概道,“这次考察,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我们不能一味地关注产量,更要守护好这片海洋,绿色发展是渔业的生命线。”团队与牧场达成合作意向,协助建立“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秉持“生态渔业筑基、产业融合增效、多方协作聚力”的创新思路,助力海洋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图6.团队成员深入牧场的海产养殖区
图7.团队成员参观海参的生产车间
搭建“云桥”,创新文创,赋能乡村振兴新希望。综合实地考察成果,团队巧妙融合渔业文化与创意设计,为琅琊镇搭建起电商“云桥”。不仅帮助渔民升级海产品包装,还以琅琊镇的海产品为原型,创新推出了“琅琊渔韵文创”产品系列,为古老渔村注入新活力。

图8.团队成员设计的部分文创产品样稿
直播赋能,云端带货,助力海产品新销路。经过前期的充分探索,实践团队搭建起电商直播间,开展“云端带货”,借助特色对虾、干鲅鱼、海参、虾米等具有代表性的海产品,开展实时的直播活动。不仅将“所学”转化为“所得”,更以生动的讲解和互动体验,为琅琊镇搭建了通往全国市场的“云上桥梁”,让更多优质的海产品走出渔村,走向千家万户。

图9.团队成员电商直播进行中
此次社会实践是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生动实践,也是青年学子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的“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重要指示精神的真实写照。实践团队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要求,以专业知识赋能乡村振兴,以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以务实行动服务民生福祉。接下来,学院将持续引导青年学子通过智慧扶持、技术引领、载体创新等途径赋能乡村振兴,用青春和汗水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撰稿:于淼、孙楚、陆斐;审核:肖学斌、马松)